配资策略
当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,心情便跌入谷底,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再无出头之日。
约了某个人他却爽约了,你就认为他很差劲,再也不跟他往来了。
现实生活中碰到的这些困扰,其实都是受到到了认知扭曲的影响。
认知扭曲是人们对现实产生负向、不正确的思维模式,这些思维模式会影响判断,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。
心理学家阿伦·贝克在研究抑郁症过程中发现,那些倍感沮丧的人,往往会有一些系统化的错误思维,这些认知扭曲会导致心理障碍,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。
也许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都会形成一些认知上的偏差和扭曲,这也是导致我们经常陷入消极状态的一个原因。
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5面“扭曲镜子”,希望你能识别,并找出应对的方法。
01.
极端化思维
他们看问题要么全对,要么全错,要么是黑,要么是白,要么完美,要么就一无是处。
完美主义者身上经常有这类思维,一旦他发现与自己的预设想法不一致,就全盘否定这个人或这件事。
比如,家长看到孩子不爱学习,就认为小孩一无是处,长大了肯定没出息。
应对的方法就是要明白,世界不是泾渭分明,非黑即白,除了黑白,还有一个灰色地带存在。
在灰色地带,就像太极图一样,可以慢慢转为黑,也可以慢慢转为白。
事实上,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好,也没有绝对的坏,当你认为一件事是坏事时,也会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情况出现。
当你一件事令你开心得意时,也许背后埋伏了一些隐患让你掉坑。
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,也没有绝对的坏人。
明白了这些道理,就不要让自己陷入固化思维中,学会转化,保持平常心,才能更客观地看清事情的真相。
02.
情感推理
也就是喜欢感情用事,某件事情,我感觉到了,就认为它一定是真的。
比如你跟一个人打招呼,对方没回应,你心情就很沮丧,认为对方歧视你,自己很糟糕,很不讨人喜欢。
把情绪当做事实,而没有看到现实的真相,总是想当然认为。
应对的方法,就是当你觉察到自己有情绪的时候,分析情绪背后的原因。
问一下自己:我现在的感受是不是有事实在背后支持?我的情绪真的代表现实吗?
多问问自己,你就会发现,很多情绪是一种习惯反应,并不代表真正的事实。
03.
应该陈述
这种类型喜欢用“应该”,“必须”来给自己和他人设定标准,如果没有达到自己所认为的应该和必须,心里便产生一种失败感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应该这样,必须那样,你将会产生很多失望、懊悔和内疚。
这其实就是一种控制心理在作祟,你想一切如己所愿,那你只会产生绵绵不尽的挫败感。
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满足你的自恋。
应对的方法就是把“应该”“必须“改为“我喜欢”“我希望”等等不是那么绝对的语气。
用这种灵活的方式,就可以改变对自我的苛责,和对他人不合理期待,你也就能变得轻松许多。
04.
贴标签
因为某段经历或某个特征,有的人喜欢给自己贴标签。
比如:
我学习不好我很笨。
我不擅长说话,领导不喜欢我。
我长得不漂亮,男孩子不喜欢我。
我工作能力不强,不可能担任那个职位。
我年纪大了,再也没办法改变了。
应对这些贴标签的方法,就是不要用绝对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或者别人。
可以描述他的行为,而不是描述他的特质。
多问问自己:这个标签真的准确吗?可不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描述它呢?
任何标签,只要你愿意,都可以把它撕掉,换成另外一个你。
05.
自我归因
这类人喜欢揽责上身,将失败全部归于自己的过失。
他们不能客观分析成因,不能看到他人也有责任。
比如,看到老板的心情不好,就认为是自己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好。
某次考试失败,不是题目难,而是自己太笨了。
应对的方法:分析哪些事情是你能控制,哪些事是不能控制的?
尽量客观分析问题,把一部分的原因归咎外部,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和原因都归到自己的身上。
---
最后,
有一句话说,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的本身,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。
认知扭曲是一种普遍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思维陷阱,这种扭曲会影响到我们的形象、行为、决策。
经常性去觉察自己的念头,自己的一些思维惯性和思维局限。
以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去面对,去体验。
生命有入口,生命就有出口,
你不需要为自己担心难过,只需要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,
让我陪着你、陪着你、陪着你······配资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