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6日,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。当日,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举办“2025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”,与会专家针对一季度经济数据,围绕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展开分析与研判,企稳、回暖、增强等成为“关键词”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、二级研究员王微表示,一季度国内消费企稳态势延续,结构调整向上,向新势头不改,政策加力显效。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.6%,较去年全年增速高出1.1个百分点,是消费企稳的重要标志。“稳”的基础也在变好。从居民收入看,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跑赢国内生产总值,就业形势总体稳定,收入水平改善,国家提高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也在加快落实,为提振消费提供了稳的基础。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.0%,继续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,延续了持续向服务消费转型升级的态势。消费品提质升级也在加快,特别是以“两新”政策支撑的消费品置换升级在加快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,当前,房地产市场保持持续向好态势,目前正向结构性止跌回稳方向迈进。从总量来看,各项指标跌幅收窄趋势更为明显。去年10月份以来,房地产各项指标跌幅持续收窄,今年一季度,房地产开发投资,商品房销售额、销售面积,新开工、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、个人抵押贷款等指标,跌幅明显收窄。从结构来看,出现结构优化、品质提升的趋势。一线城市整体表现较好,一季度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.6%,市场交易趋于活跃。二线城市改善性需求释放。从品质来看,好房子销售量价增长都较为明显。而且一季度土地市场升温比较明显,溢价率出现大幅回升,反映出积极向好的变化在延续。他认为,这是因为楼市的四大决定性因素开始出现良性循环。一是房地产本身,多项指标跌幅收窄;二是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出台,宏观经济环境向好;三是市场预期逐步得到修复;四是楼市负向循环被打破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,使得房地产有了持续正向发展的条件。
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表示,通过高频数据对宏观经济运行形势进行监测分析,消费、投资、工业生产和企业、外贸等四个方面多项高频指标呈现显著回暖态势。总体而言,经济运行好、成色足,发展韧性潜力和活力得到持续的显现。一是消费。消费潜力正在加快释放,消费领域亮点纷呈,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。从线下消费来看,今年一季度,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同比增长了14.2%,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1.7个百分点。从生活服务消费来看,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8.3%,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7.4个百分点。二是投资。一季度全国项目投资的中标金额同比增长了10.7%,3月同比增长11.6%。其中,市政设施、医疗卫生、交通工程领域增速较快,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节后也是持续回升,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正在加快。三是工业生产和企业。工业园区生产热度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1.3%,其中3月同比增长14.9%,工业生产态势回暖明显。技术创新型企业经营活力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18.4%,创新活力不断迸发。四是外贸。一季度反映外贸活跃度的相关指标也稳中有升。
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,5.4%的增长实现“开门红”,政策持续显效、消费品以旧换新、资本市场回暖、央地财政协同发力等是助推经济增长的因素。美国挑起关税战后,中国政府应对较为从容,市场投资者已有提前预期,中国版平准基金也非常及时地发挥了类平准基金的作用。总体而言,在国家队资金和民间力量的结合下,此次资本市场应对关税冲击的效果较好。
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指出,一季度社融新增逾15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多增2.37万亿元人民币,在融资结构方面,普惠、小微、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依然保持较快增长,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,融资成本总体稳中有降,如3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和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相关利率同比均下降。一季度GDP增速达5.4%,超出市场预期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,在经济回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,一季度资金投放呈现三个特点:总量稳,结构优,价格降。此外,房地产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,房地产市场前、中、后端指标均出现边际好转;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,并显著缓解,城投企业融资成本降低,债务期限结构明显优化,整体债务风险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;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于合理区间,债券市场风险明显收敛。他认为,中国经济虽然一季度表现良好、超出预期股市加杠杆,但是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复杂,经济回升面临更多不确定性。